腦干聽覺誘發電位( the brain stem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 , BAEP )或聽覺腦千反應( audiory brain stem response , ABR )由一系列發生于聲刺激后10 ms 以內的波組成,完全記錄共7個波,分別以羅馬數字 I -證進行命名,各波均為顱頂正向,其中主要成分為 I-V 波,而以 I 、Ⅲ、Ⅴ波最可靠。BAEP的記錄結果決定于受試者的差異、刺激參數和記錄參數的選擇,加果嚴格控制這些變異因素, ABR將非常穩定。影響ABR記錄結果的受試者方面的因素主要是年齡和性別;刺激方面的因素主要為刺激聲的種類、刺激速率、極性和強度;記錄方面的因素為電極的放置和濾波設置,在臨床上,ABR主要測量參數包括潛伏期,閾值和振幅,通過ABR的峰潛伏期和峰間潛伏期的測定有助于對聽神經到腦干聽覺通路的病變進行定位診斷,通過V波的反應閾值測定有助于聽力水平的客觀評估。
當聲音強度在70dB左右時,從頭頂與乳突之間所記錄到的ABR大致有15個成分。根據潛伏期的長短不同,這些成分依次分為聽覺腦干誘發電位、聽覺中潛伏期電位、聽覺長潛伏期電位3大組。
1、ABR是指給予聲音刺激,在頭皮上所記錄到由耳蝸至腦干聽覺神經通路的電位變化。包括6或7個小波,用羅馬數字Ⅰ~Ⅶ表示,出現在聲音刺激開始后的10ms內。
一般認為:Ⅰ波代表聽神經的動作電位,Ⅱ波起源于耳蝸神經核,Ⅲ波起源于下橋腦的上橄欖核,Ⅳ波起源于外側上丘系核,V波起源于中腦下丘,Ⅵ波起源于丘腦內側膝狀體,Ⅶ波代表聽輻射的電位活動。
2、中潛伏期誘發電位(Middle latency evoked potential,MLEP) 是指給予聲音刺激后,在頭皮上所記錄到潛伏期在10~50ms范圍之內的聽覺神經通路電位變化。包括No、Po、Na、Pa及Nb等波(N為負相波,P為正相波),代表丘腦及聽皮質的電活動,其中混雜有聲音引起的反射性耳周圍肌肉及中耳肌的電活動。如用40Hz的聲音進行刺激,MLEP反應明顯,并呈正弦曲線形,通常被稱為40Hz聽覺事件相關電位。40Hz AERP波形穩定,重復性好,波幅大,易于辨別,具有較好的頻率特異性,反應閾非常接近實際純音聽閾水平,在臨床上有較大實用價值。
3、長潛伏期電位:包括P1、N1、P2及N2等波,出現在刺激后50~300ms。該成分在腦的前額葉電位最大,又稱皮質慢反應(slow-cortex response, SCR)。它并不只對聲音起反應,觸覺、痛覺、視覺等刺激引起的SCR表現形式大致相似。從時間特性上說,它是多源多極的皮質繼發性誘發電位,反映皮質高級中樞的整合活動。
計算各波之間相差的時間及能引出波形的最小聲音,可以客觀地評估聽力的狀況和腦干病變。
ABR在70~80dB出現率最高。隨著刺激聲減弱,各波出現率也逐漸降低,至20dB時,僅保留Ⅴ波,故波Ⅴ最接近聽力計測定的閾值,是ABR中的主波。
其次,臨床意義較大的波是Ⅰ波和Ⅲ波。在能清晰辨認Ⅰ,Ⅲ和Ⅴ時,或證實對每只耳刺激都不能引出時,檢查才可結束。
臨床上是通過量取各波的振幅和潛伏期(即從刺激開始到達波峰的時間)來判斷病變的有無和病變的部位。